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现在的富二代炫富主要靠什么,无非是豪宅豪车、美女游艇、私人飞机什么的。那唐朝时期的富二代、官二代们,又靠什么来展现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呢?
先说下为什么要拿唐朝的富二代“开刀”。这事需要长话短说,简单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战国中期,但公认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则是秦朝。当时秦朝之所以统一天下,除了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制度。比如秦朝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特意设置了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以后会专门另写文章详细说)。这种制度基本上替代了之前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人才制度。
但当汉朝当权后,其人才制度逐步确认为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但到了东汉时期,长久以来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为了延续自己的财富以及地位,基本上用各种手段屏蔽了底层人群上升的渠道。这也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中,袁绍自诩家族四世三公的优越感所在。
而晋朝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只注重备选者的爵位门第等,更加剧这种人才选拔的割裂现象,进一步形成了门阀的雏形。而到了唐代,由于李唐家族是汉族与鲜卑的后人,在血统上被门第和阀阅鄙视,为了巩固政权和统治的合理性,早期李唐向门阀进行了妥协。比如最著名的五地四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
而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深入以及唐末黄巢起义杀戮了大量门阀士族,并造成了门阀士族族谱的遗落,门阀制度才逐步衰落。所以,从这个更替的过程看,唐朝的富二代(或者是富N代)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和最具代表性的二代群体。
OK,说完选择时代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唐朝顶级富二代的炫富神器,昆仑奴、新罗婢与菩萨蛮。
昆仑奴:
这里的昆仑奴其实和我们熟知的昆仑山关系不大,不过,据推测,之所以叫昆仑奴,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便,长安的人认为昆仑山就已经很远了,再远的地方一般人也不好理解,而昆仑奴来自昆仑山方向(南方),所以,就叫昆仑奴了。
而《旧唐书·南蛮传》就解释的更清楚一点,“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一般是指林邑国,大概位置在越南南部。
所以,理论上,昆仑奴大部分应该是现在东南亚以及附近海岛的土著。而考古发现的昆仑奴俑,多数都是赤裸上身,下着短裤。从描述看,更接近于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属于东南亚的半游牧民族,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棉兰老岛,印度的安达曼群岛,以及马来半岛的部分地区。
不过,尼格利陀人普遍又黑有矮,这和部分史书记载的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不太符合。笔者个人猜测,这是唐朝当时只以肤色来统称昆仑奴,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描述的应该是尼格利陀人。而体壮如牛描述的应该是当时唐朝更加稀少的非洲黑人,即尼格罗人。
为什么说唐朝人只看肤色,而不分尼格利陀人和尼格罗人呢。一些记载可见端倪。
有野史记载,唐朝的人认为,昆仑奴是从骨头到皮肤都是黑色的。所以,有个昆仑奴的传说。一昆仑奴妻子生下一个孩子,皮肤很白嫩,昆仑奴父亲看孩子太白,认为不是他的种,就把孩子宰了。结果杀完之后,发现孩子皮肤白,但骨头是黑的,昆仑奴才发现自己错怪妻子了。所以,还有一种传说,辨认正宗昆仑奴,要“示其骨”。
但无论怎样,当时拥有几个黑皮肤的奴隶,对于唐朝富二代来说,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毕竟,以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些都是稀有品种。
新罗婢:
新罗婢相比昆仑奴就好理解多了,新罗其实就是现在的朝鲜一部,其母体为三韩之中的辰韩。三国到唐朝初年时期,朝鲜半岛实际上是由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
后来,由于被高句丽和百济揍狠了,新罗“二五仔”,乞求唐朝出兵,并一举干掉了高句丽和百济。不过,多年后,百济、高句丽复立,而新高句丽成立没几年就被王建篡权,改名高丽,最后一举统一朝鲜半岛。
不过,高丽统一朝鲜半岛的时候,唐朝早就亡了,所以,对于在唐朝的绝大部分时间,朝鲜半岛还是新罗一统的时期。
而新罗婢实际就是泛指从朝鲜半岛贩卖过来的女婢。
另外,如果要追溯新罗的母体“辰韩”,可能还要激起一段韩国学者不愿意承认的历史,即箕子朝鲜。箕子朝鲜是纣王的兄弟箕子在武王灭商后,带商朝遗民跋涉千里建立的。后被卫满灭了,但箕子应该是朝鲜半岛最早的政权。
从记载看,箕子朝鲜政权绵延了将近一千年。直到汉朝初年,追随刘邦定鼎汉朝天下的燕王卢绾造反,卢绾部将卫满率领千人灭了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为止。
而在箕子朝鲜时期末期,与其分割朝鲜半岛的就是辰国。辰国就是三韩的前身,而三韩则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辰韩即新罗前身。
新罗婢由于出身当时比较开化的地区,所以,素质以及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也是唐朝富二代炫富、暖床的上上之选。
菩萨蛮:
说起菩萨蛮,更多人的印象是,这是唐朝教坊的曲名,后来也用做了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阙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不过,菩萨蛮真正的起源却还是唐朝富二代的炫富工具。
字面理解,菩萨蛮就是像菩萨一样的蛮族女子,多数分析认为,菩萨的样子指其装束。因为菩萨蛮的打扮大多高挽发髻,戴金色小帽,配以璎珞,打扮的就像菩萨仙女。
有分析认为,菩萨蛮应该是当时唐朝周边一些小蛮国的女性。也有更进一步,指菩萨蛮应该是现在缅甸一带女性的。不过,笔者对比却有一定的疑问。
有史料记载,菩萨蛮大多皮肤白皙、容貌美丽,且“蛮”一词除了说地区外,还有一定的相貌上的特点。并且,如果没有比较特别的外貌特征与特色,菩萨蛮也不会在唐朝如此金贵的盛行。
所以,笔者认为菩萨蛮,至少是高级菩萨蛮,应该是当时印度人种和印度外侵人种。具体来说,应该就是现在印度人种中的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旁遮普人。
达罗毗荼人为地中海欧罗巴人种,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
而雅利安-旁遮普人则复杂一点,是古代雅利安人迁移至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旁遮普平原上定居下来,而后繁衍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公元年,当时的印度进入了外族入侵时期,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波斯(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以及影响力最大的贵霜帝国。这部分人种均有明显不同于东南亚和东亚人种的外貌。
而雅利安人的入侵,甚至直接改变了旁遮普和北印度地区的民族组成,并带来了种姓制度。而在历史上,包括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入侵过旁遮普地区。这也让这地区的人种结构相对复杂,同时这种结构也影响了外貌。
而我国唐朝在公元-年,这个时期,印度处于割据时期。而这时,包括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已经在印度统治、繁衍了几百年,其人种特征已经深入印度地区。
所以,笔者认为,唐朝的菩萨蛮,应该是指泛印度地区,具有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腊人、塞种人、贵霜人等人种血统的女性。
此外,由于当时佛教当时在印度等地区盛行,所以,也符合菩萨蛮的名称特征。
相比较新罗婢,菩萨蛮肯定更加稀少和具有异域特色,所以,唐朝的富二代对于菩萨蛮肯定更于渴求,而把菩萨蛮用作词牌名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