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青年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崔子润
徐莉佳,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中国女子帆船运动员。她患有先天性的左眼弱势并且从小听力损伤,只能听到正常人一半的声音。但这些好像对她都没有影响,年徐莉佳曾在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中获得金牌,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帆船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同年她又获国际帆联最佳女运动员奖。从奥运冠军到转型成为一名体育媒体人,她并没有拿“成功”标榜自己,而是一直“低调”地行走在路上。
回顾运动生涯,是兴趣让她走下去
每个冠军的背后都写满了“不易”,徐莉佳也不例外。从小因为身体不好,她被父母送到长宁区家附近的游泳池。从五岁开始,徐莉佳每天放学后开始两个小时的游泳训练。家边的游泳池陪伴了她整整五个春夏秋冬,这也是徐佳莉儿时唯一的回忆。也许是因为顽皮胆大,也许是因为五年的坚持付出,让她一下子就抓住了眼前突然的机会——十岁那年,一位帆船的教练来到游泳池,挑选学帆船的苗子,一眼就相中了徐莉佳。“比起二十五米的游泳池,在湖泊大海里,更多的是大风大浪、无边无际。刚开始被选中,我还是非常害怕的。”徐莉佳说道。
年,徐莉佳第一次离开上海去外地,需要到达广州再转长途汽车。差不多一共前后四五天的时间。那个时候的饭菜一天15元,但是在火车上一顿盒饭就要15元。因为舍不得买,于是她就吃了五天的泡面。徐莉佳坦言,“到了目的地才发现,那里的设施、住宿和训练条件都很差,真的是非常艰苦。现在一晃,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真的好快。有些画面还在我脑海中,让我记忆深刻,觉得历历在目。”
进入国家队后的徐莉佳并不是最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成绩并不理想。那时,中国帆船的成绩也并不是特别好,徐莉佳的师姐曾告诫她,在世界帆船比赛中,我们一直是倒数的。倔强的徐莉佳从那时起,就在心里埋下了“一定要接好这个接力棒的决心。”正是一代一代航海人体育精神的传承,徐莉佳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终于打破了国内帆船一片空白的历史。徐莉佳说:“如果没有对帆船的这份热爱,我想我也许早就放弃或者退役了,这就是热爱的力量,兴趣可以让一个人走得很远。”
成功没有捷径,体育的力量在延续
整整20年帆船生涯中,徐佳莉主要练OP级和女子雷迪尔级。徐莉佳告诉记者:“帆船比赛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熟能生巧,练得多,胆子就大了。当你大概熟悉了这个船的性能后,就可以慢慢的驾驭它。OP级队赛是青少年帆船训练的起步。无论是哪一种训练项目,运动员都会受伤,而伤病就是专业职业运动员最大的一个绊脚石。每天六到八个小时的训练量,需要不断重复,过度使用身体,难免造成一些伤病。例如,颈椎、腰椎,都是在长年累月的训练当中积累的。伤病是不可避免的,但付出还是值得的。你只看到我走上最高舞台的瞬间,但不知这个过程是千辛万苦的。”
作为冠军,虽然拥有着无数人羡慕的光环,但徐莉佳认为:“很多人都认为我的身高、体型具有天赋和优势。但其实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去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去提高。当然,热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非常想告诉青少年们,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体育运动,亦或是艺术类的绘画、音乐都可以,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兴趣爱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当你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去投入、去付出。兴趣可以让你的付出变得不辛苦,让重复也变得不枯燥。”
如今的徐佳莉是一名体育媒体人,她希望自己通过这样一个角色,继续将她和帆船、和体育的缘分延续下去。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徐莉佳作为一名中国体育媒体人的身份参与到现场报道。转型成为媒体人后,她不断地去学习,并一直用自己的行动,推广帆船这项体育运动。“虽然已经离开赛场,但是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理想信念,让我一生受益。我希望用行动让大家看到,体育不仅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更有改变一个人人生的力量。”未来的徐莉佳,一定会在新的领域,以新的身份,带着一颗帆船体育人的初心,继续闪耀在北京冬奥会的现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崔子润
编辑:张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