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2日讯(记者彭瑶)记者日前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解到,检察机关年上半年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下称帮信罪)6.4万人,有力促进电信网络犯罪源头打击治理。
帮信罪是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犯罪行为,是电信网络犯罪的重要“帮凶”。年11月,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制定出台《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帮信罪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司法认定问题。
嫌疑人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占多数犯罪行为主要为非法买卖银行卡、电话卡
近年来,特别是年10月“断卡”行动以来,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犯罪案件上涨较快,目前已成为各类刑事犯罪中起诉人数排名第3的罪名。
今年以来,起诉帮信罪数量持续下降,但整体仍在高位运行。从年刑法增设帮信罪至年10月“断卡”行动前,检察机关共以帮信罪起诉余人。“断卡”行动以来,起诉人数直线增加,尤其是年逐月上升,共起诉近13万人,是年的9.5倍。案件量上涨与“断卡”行动中执法司法机关加大对非法买卖“两卡”(即银行卡、电话卡)行为的打击力度密切相关。自年第四季度以来,起诉帮信罪人数环比逐季下降。其中,年第一季度环比年第四季度下降33%;第二季度环比第一季度下降6%。
从起诉人员看,涉及地区范围广,多数系初犯。从人员年龄看,低龄化现象突出,30岁以下的占64.8%,18至22岁的占23.7%。犯罪嫌疑人中,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占多数,初中以下学历占66.3%、无固定职业的占52.4%,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非法买卖“两卡”。同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公司收入较高者涉罪人数持续增加,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开发软件、提供技术支持。起诉人员中,近90%没有犯罪前科。
从行为方式看,帮信罪多以犯罪团伙形式实施,与传统犯罪团伙不同,帮信犯罪团伙内部不同层级、成员之间往往不曾谋面,平时主要通过网络以代号、暗语等方式联系,看似联系“松散”实则“心照不宣”协作紧密,打击难度更大;不同层级、不同成员往往同时为多个上游犯罪集团提供帮助,危害更大。
帮信行为所帮助的上游电信网络犯罪主要集中在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领域,其行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非法买卖“两卡”尤其是银行卡,为上游犯罪提供转移支付、套现、取现的工具,占起诉总数的80%以上;二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软件工具,如GOIP设备、批量注册软件等,提高犯罪效率、降低犯罪成本;三是开发专门用于犯罪的黑产软件工具,如秒拨IP等,逃避监管或规避调查。
在校学生受蛊惑沦为“工具人”科技公司人员成“技术助攻”
检察机关发现,帮信罪案件激增背后,折射出一些社会治理特别是网络治理问题,需要加强源头管控、协同治理。
三类人员涉案问题值得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