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世间众人,生而不同,经历各异,价值相差,理念不同。各有选择,无须干涉,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美满即可。
去年电影《夺冠》上映,反响甚好,好评如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时光如梭,一晃距离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已经过去五年之久,而第32届夏季奥运会也即将来临,我们都期待女排队员们可以继续加油,卫冕冠军。
回想16年之前,我们的女排历经坎坷,就如同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这个时隔十二年之久的冠军真的是布满女排队员的汗水与泪水。而提及女排必然绕不开郎平教练,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排运动员,绰号“铁榔头”至今记忆犹新。而郎平在退役后曾有一段时间前往国外执教,之后才重新回到国内执教。
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郎平的队友周晓兰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这个名字可能有些朋友是比较陌生的,但只要提及她的绰号应该就会想起来了,她当时可是被人们称为“天安门城墙”。周晓兰与郎平正好相反,一个擅长进攻,另一个则擅长防守,同样是队内不可或缺的选手。
说起来,周晓兰童年的生活并不如意,她原本出生在南京的一个贫困家庭中,从小便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直到她13岁那年,又不得不跟随母亲来到山西的一个农村下乡生活。相比在南京,下乡时期的生活更加艰苦,饮食和居住的环境都非常差。尽管如此,周晓兰并没有抱怨的,反而时常主动帮助母亲干活。
另外,由于基因遗传的原因,周晓兰的身高要比同龄人更高一些,在十五岁的时候便长到了cm高,相比很多男孩都高不少。在旁人看来,女孩身高过高的话是不容易嫁出去的。就像大家普遍介意男孩身高过低一样,男性在择偶的时候一般也不会选择比自己还高的女生。
不过,这些都是世俗成见而已,周晓兰并不在意。唯一令她感到不好意思的是,因为身高过高,平时的饭量也比较大。在那个年代,本来物质就比较缺乏,她还吃那么多,难免会觉得不好意思。不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周晓兰的身高总有派上用场的那一天。
在16岁那年,她正式接触排球训练。这个年龄,相比其他选手已经算是“高龄”了,很多人都是从十岁之前便开始训练。所以,周晓兰必须加倍付出与努力,才能赶上其他队员的水准。也许是因为从小劳动导致身体素质不错,在经过一番训练之后,她顺利被山西省队选中。
之后一段时间,周晓兰不断提升自己的排球技术,也从省队被调到国家队,那一年她才仅有20岁。由于她在身高方面的优势,所以拦网技术十分高超,是队伍中防御的中坚力量,很快便坐稳首发的位置,与其他队友一起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争光。
时隔两年,周晓兰便迎来了自己的首个个人奖项,那是在第二届亚洲锦标赛中,她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之后最著名的一战莫过于是年奥运会决赛,她们成功击败日本队获得冠军,正是因为在比赛中发挥出色,她才被日本媒体称为“天安门城墙”。
不过,因为运动员的巅峰期比较短暂,周晓兰不久之后便选择退役,前往上海体育学院进修。在年她被任命为排球处长,开始对排球体系进行改革,并且主动请缨前往美国于年力邀郎平回国执教。正当大家以为这两个老队友将会继续为中国女排奉献自己一份力量时,周晓兰却辞去工作,选择回归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周晓兰的丈夫同样是一名排球运动员。两人之后一同前往美国定居生活。刚开始,周晓兰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教练一职。近些年再次看到有关她的消息时,她已在一家医疗器械部门做负责人。如今,她和丈夫还有生育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在美国低调生活,很少参与其他事业。
可能有些朋友会对她有不满情绪,为何力邀郎平回国之后她自己却主动前往美国。其实,对周晓兰来说也有一些难言之隐。因为之前高强度训练导致她身体留下不少疾病,只想放下工作享受休闲安逸的生活。总得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没必要干涉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