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
写在前面的话:
我的本科是河北一所普通院校,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两次考研,三次考博,一路走来,没有捷径,就是靠着一股努力和执着跑到了现在。
我一共考了三次博,这三次都是报考的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是在研究生最后一年考的,总分超过20多分,英语差了2分。第二次是工作期间考的,准备不充分,所以也就当滑水了。第三次考试取了前两次考试的教训,集中精力弥补了一下自己的短板,年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
我主要从学校和导师的选择、备考资料的收集,考试进度和时间安排等几方面讲一讲自己的一些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学校和导师的选择
我相信在决定考博的那一刻,大家就会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选择学校和导师。研究生三年期间,自己的经历和身边同学的故事告诉我,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重要。导师不光是学术道路的引路人,也是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学校的排名会对博士毕业之后的就业有些影响,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选择一个有修养的导师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都会去看一个导师在这个领域的名气,看他是否是领域内的权威性人物。但是,导师的人品也是我们更需要去了解的。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一个导师的人品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
1.在你和导师不认识的情况下,可以从和老师的交往中体会他的修养和品行,这个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三次考博都是考的同一个老师,时间会慢慢让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个道理一点都不假。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第一次见到我的博士生导师,我向他说明了报考他博士的意愿后,他非常开心,并且把一位博士师兄介绍给了我。我在第一次考博失败以后,给老师简短的发了一个短信,内容是我第一次考博的成绩。当时老师第一时间回复了我的短信,说我的专业课考的非常好,可以接着再考一年。第二次我给老师在新年的时候发了一个问候的短信,老师很快的回复了我。
2.可以通过自己的同学或者其他关系侧面了解一下导师的人品。
错误的选择大部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如果能够及时的、全面的搜集到一些可靠信息,会对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我还记得我同学讲过她自己的导师,有一次下雨天,她的导师让她和自己回家拿些东西,当时我的同学就在门外淋着雨,这位老师都没有让我的同学进下家门。导师的人品至关重要,有时候会影响你对这个世界和周围环境的看法,进而影响自己的心理,我们在网上的报道也可以看出,有些师生关系不融洽,间接的导致了一些自杀或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
我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扰,要不要继续留在首都师范大学继续读博士,我的导师是一位学术和修养都非常有造诣的老先生,我对他非常的尊敬。继续留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博士是否意味着我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否有勇气去挑战一下其他的学校。我的研究生导师在知道我的困扰时,鼓励我去考北京师范大学或者中国人民大学。选择学校要考虑以下几点:
要考虑和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选择和备考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很迷茫和烦躁,究其原因我想多半是因为个人理想和能力的不平衡造成的。其实考博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容易,起码我周围是这样子的。在研究生期间,我们班有六个人考博,只有一个考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当然也不要为了上一个博士就随便选择一个不怎么努力就可以考上的,每个人只有跨出自己的舒适区,才可能获得成长和能力的升级。
2.考虑这个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
有时候在一个地方上了几年学,毕业后就会很可能在这里就业了。我觉得在报考博士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以后就业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另外,可以选择多个学校来进行备考,但是这个要考虑到以下因素:你的备考时间是否充分;各个高校博士生考试的时间是否相互冲突;报考专业方向尽量一致,不然准备多个方向会让自己吃不消。
(三)怎样联系博士生导师
我在联系博士生导师的时候也是特别犯难,的确,当我们开始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畏惧和胆怯心理。但是,这也是一个能力不断升级的过程,暂且就把他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吧。一般联系博士导师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经认识的人介绍,这样的认识方式会非常直接,节省时间,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和便利。
2.在报考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