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正风
来源
正和岛(ID:zhenghedao)
01
上升“国家行动”
品牌建设正当时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标志,代表着一家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
举个例子,巴菲特曾把市场上的公司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投资者应该选购的“心智垄断”公司;第二类是投资者应该避免的“产品公司”。
所谓“心智垄断”,就是无法阻止消费者去钟情这些公司。因为在消费者心里,这些公司的品牌已经代表了一个品类。
而“产品公司”恰恰相反。这些公司的特点是不会让消费者产生太多的品牌依恋,而且他们还生产了很多和同行难以区分的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动的影响。
在“心智垄断”公司中,巴菲特最为推崇的就是可口可乐。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故事:
早些年,可口可乐的销量和利润一度让百货连锁巨头沃尔玛羡慕不已。
于是沃尔玛推出了自己的可乐品牌,并摆在了全球各地几千家分店里,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自动售卖机摆在一起,还特意把自己的可乐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售价也只有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一半。
可结果呢?顾客几乎不会多看沃尔玛可乐一眼,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可乐只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种,其他牌子根本没听说过。
最终,这场可乐争夺战,沃尔玛铩羽而归。
这就是“心智垄断”的威力,也是品牌的威力,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且源源不断的市场。有数据统计,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总数中不超过3%,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却超过40%,销售额更是超过50%。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品牌还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比如,美国的强大在于有高通、英特尔、IBM、可口可乐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日本的崛起在于有三菱重工、东芝、松下等一大批世界级工业巨头;韩国也是一样,三星、现代,是韩国递给世界的几张名片。
同样,中国也需要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
所以,无论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国家实力的展现,国家层面加速品牌建设,是一件正当其时且十分必要的事情。
02
“国品之光”品牌都做到了这点
厘清了品牌建设和国家行动的关系,也就能理解“国品之光”品牌的分量了。
而这次评选的维度,有一个点值得注意。相较于大众熟悉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品质保障等,还有一个考核指标,就是企业社会责任。
一个“硬”品牌的背后,需要有责任理念、责任实践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全球品牌正在迈入责任品牌的行列,他们以满足利益相关方和子孙后代期望为导向,把承担责任视为企业的重要使命。
的确,只有视责任为使命的品牌,才能经受各种考验;也只有视责任为使命的品牌,才能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可以这么说,能够入选“国品之光”的品牌,一定在企业社会责任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贡献。它们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甚至凭一己之力,带动整个行业向上、向善,并在公益慈善等更大的社会领域,展现着企业应有的担当。
比如入选的吉利,近年来凭借技术路线的突破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路径;在社会责任的履行上也是业界榜样,落地“吉时雨”项目,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助力偏远地区发展。
还有飞鹤,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打造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首个产业集群,从源头保障和提升了奶粉的新鲜高品质,重建了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此外,在疫情防控、扶危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上,也常常能看到飞鹤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飞鹤还是唯一一家入选的乳业品牌。在颁奖词中,专家评审团给予飞鹤的评价是:
“从行业的信任危机中重塑信任,从国际品牌的市场中收复市场,用中国配方哺育中国宝宝,以母爱光辉呵护行业良心。”
这一评价是对飞鹤近年来发展的高度凝练。回顾飞鹤的发展史,既是一个中国品牌自我修炼的成长史,也是一段带领国产奶粉行业重建的艰辛史。
03
釜底抽薪,从源头解决难题
“飞鹤有很多创新,也有很多第一,但我最引以为豪的只有两点:第一,我们创造了全产业链,革新了产业模式。第二,通过飞鹤的努力,带领国产奶粉整体崛起,这不仅是市占率的问题,更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和中国品牌的信心,这个信心比*金更重要。”
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经说过的这段话,无形之中也道出了飞鹤能够成为“国品之光”的深层原因。
相较于其他行业,乳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产业链条跨度非常大,涉及到上游的原奶供应、中游的乳品加工以及下游的市场流通,可以说是横跨一、二、三产业。
将时间倒回至十几年前。当时,市场对乳品的需求出现井喷。中国奶企养奶牛的速度,跟不上消费者喝奶的速度。很多企业为了集中资源快速扩张,略过了自养奶牛的模式,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鲜奶,或者用进口大包粉还原加工。
作为一名乳业老兵,土生土长的黑龙江农垦人,冷友斌从小就和奶牛打交道,深知这一产业模式的弊端。一罐好的奶粉,必须要从好的奶源抓起,是他坚定不移的想法。
为了保障奶粉生产加工的各环节都足够安全,飞鹤采用了“釜底抽薪”的做法——全产业链运营。
年起,飞鹤一改当时普遍的家庭散养模式,建立了国内首个“万头牧场”,进行规模化、科学化饲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设了一条覆盖农牧工各环节的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源头牧草种植、饲料加工、规模化奶牛饲养到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等各环节的全程管控。
这一模式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乳业产业模式,不仅从源头保障和提升了奶粉品质,也重建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
今天,全产业链运营也成为了中国乳品企业的标配。
而随着国内乳品需求的回升,如今,中国乳业原料供给的“隐患”逐渐突出,主要体现在对进口的依赖度上。包括,奶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优质饲草饲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乳清粉、乳铁蛋白等原材料自给率有待提高等。
为此,飞鹤与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合作,建立“全产业链创新中心”,围绕奶粉生产的全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提升,再一次引领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过去4年中,飞鹤与专家团队围绕饲草筛选和草种选育工作,筛选出了玉米、燕麦、苜蓿等多个适宜不同县区种植的饲草品种,并发表2篇学术论文,4本学术专著,申请5项专利。
此外,在原料与技术研究上,飞鹤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合作建立了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围绕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的核心原材料,进行了相关制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探索。在过去3年多时间里,双方已申请了8项专利技术,开发了6个相关产品。
从飞鹤所做的事情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企业总是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它们解决的不是一家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难题。
过去,飞鹤通过建设产业集群,从源头保障了中国乳业的产品安全;如今,飞鹤围绕全产业链部署科研创新,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再次维护中国乳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04
谋求共富
让社会责任落地有声
责任品牌不仅要让用户获得更高品质、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也应该让合作伙伴、社会公众与企业共享发展的成果,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这方面,飞鹤的举措同样可圈可点,其中一些做法也值得思考和借鉴:
1.围绕产业集群,打造“共富产业链”
首先,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飞鹤自身的运营效率,也带动了上下游合作伙伴发展。
比如,年,飞鹤在行业内尝鲜,将工厂中平方米的库房租给中粮包装使用,搭建起第一条“厂中厂”生产线。中粮包装的罐身印刷完成后,直接输送到龙江厂中厂做切割、焊接、成罐,节省了中间的物流成本,产品安全方面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截至目前,飞鹤已经有6家工厂建设了“厂中厂”,上游的设备制造商也在飞鹤的带动下持续改进设备和工艺。如今,这一模式也成为飞鹤带动合作伙伴提高质量安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另外,产业集群还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年飞鹤入驻克东县后,依据县里提出的建设“乳业大县”目标,持续扩增乳业产业集群,并于年建设起了年产5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智能化生产项目,至今已为克东县提供余个就业岗位,纳税超过26亿元,实现了“产业富民、产业留人”。
飞鹤所打造的,不仅是一罐奶粉品质保障的全产业链,也是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共富产业链。供需两端不断迸发出新的增长点,带来的是机遇,是就业,更是财富,让大家共尝高质量发展的甜果。
2.助力公益,躬身入局
此外,飞鹤一直坚持“尽己所能,反哺社会”的公益理念,构筑起母婴、教育、医疗等多元立体的社会公益网。
在母婴方面,飞鹤捐赠万元用于产后抑郁症患者救治;在医疗方面,飞鹤向11个县(市)捐赠1.76亿元诊疗设备,惠及多万人;在教育方面,飞鹤持续开展“鹤心助学助教计划”,累计投入余万元,覆盖80余所学校的余名学生。
在很多危急关头,也能看到飞鹤的身影。
比如,新冠疫情爆发后,飞鹤累计捐赠2亿元款物驰援一线。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还亲任企业防疫指挥组长,号召一线员工全体复工,率先向合作伙伴发出倡议,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同时在全国推出无接触送货上门服务,解决了万千家庭母婴的口粮供应。
还有去年郑州特大暴雨,飞鹤也第一时间调拨了数百箱营养品,分发给医院的儿童、孕产妇及老人群体。
医院电梯停运,为了将浴巾、尿不湿等物资及时送到产妇和宝宝身边,有飞鹤员工硬是把物资扛到了位于23层的新生儿科室。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飞鹤已经把企业的发展纳入到了整个国家大的社会责任体系中,正如冷友斌所言:“每个企业都是天下一家的一分子,在灾难和疫情面前,飞鹤能与社会命运与共,这是荣耀、是责任,更是本分。”
05
结语:
中国企业需要“伟大格局观”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说,“你的生意模式能赚多少钱不是由你决定的,最终要看你给这个社会、给消费者创造了多少价值。”他把这定义为“伟大格局观”。
何为格局?责任即格局,企业越大,影响的人越多,责任也就越大。
从这些上榜的“国品之光”品牌来看,他们显然都是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这也让他们能以更高的思维和更大的格局,在变中看到不变、于万变中把握大道。
可以肯定的是,在践行社会责任这条路上,需要更多像飞鹤、安踏、吉利这样拥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加入,而中国品牌的崛起,同样也离不开中国企业家“格局”意识的觉醒。
做企业需要大格局,什么是大格局?其实就一句话:
把关爱注入大地,把责任写上天空。
参考资料:
[1].《大竞争:中国企业竞争战略实战案例》
*经授权后转载
-END-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