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小说翻译版本为汤姆·黑根,有剧本中为汤姆·黑金、汤姆·海根,是个德国与爱尔兰人混血儿,教父的养子。小时候害了眼病流落街头,被桑尼带回家中,汤姆第一次吃到意大利通心粉,那是让他永生难忘的味道。
在电影开场教父会见卢卡时跑进房间两个孩子便是汤姆的子女,他的妻子是意大利裔(有个剧本的设定她是教父的长女)。
汤姆和教父
汤姆和桑尼、弗雷多不同,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成为优秀的律师,从业三年后他给了教父一个惊喜——为家族服务(在此之前,教父从未干涉过汤姆的任何抉择,只是默默的接容汤姆,带他治好眼睛,给他一个家)。
汤姆在家族的身份是*师,这个位置原是教父老朋友占科·阿班丹多的,因为占科·阿班丹多重病汤姆接替了他的位置。关于“*师”的职责是参谋、秘书、生意代理人(小说中翻译为生意领袖,指的是公开合法的生意)、是教父最后一道“防火墙”。
貌似这就是占科·阿班丹多
关于“防火墙”,指的是教父下达的每道命令都有汤姆去部署,出现纰漏可以有效的隔断,避免教父被波及,所以这个位置必须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才能胜任。从汤姆的律师身份也延伸了*师的另外一个作用——与白道的外交工具,也就是说法律也保护了他们这些“狂徒”,这就是电影中教父说道的“双重保护”(黑帮的本义是“庇护所”的意思)。
因为汤姆的血统,成为其他黑手*家族的话柄,在他们看来让非意大利血统担当*师职位是“污点”,柯里昂家族不再是意大利人的,早晚会成为爱尔兰帮,教父坚持任用了汤姆,直到迈克尔继位。
为什么迈克尔上位后汤姆没有继续*师的职位呢?
剧情中给出这样的理由——汤姆不适合作为“作战时期”的*师,退位老教父更胜任(书中对此进行了补充:论狡诈,爱尔兰人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西西里人)。
很明显,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推测这么几个可能:
1.柯里昂家族在其他黑帮合围下势微,避免被找借口孤立在外,借口就是“爱尔兰*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启用了卡洛的原因,在此之前教父一直将这个女婿排除在外的),同时也是唐的一种示弱策略;
2.柯里昂家族的发家有这么几个——橄榄油(垄断性行业)、私酒(年禁酒令废除,电影的背景是二战之后,私酒生意没了)以及除了贩*之外的所有违法生意,但随着二战的结束黑帮也开始缩水(二战时期,纽约黑帮协助过打击纳粹分子以及保卫纽约港口,随着战争的结束,黑帮的存在价值大大折扣,微妙的是日本战败后反而是黑帮起家的契机),迫切需要寻找下一个如同“私酒”一样的暴利行业,年内华达州*博合法化(在纽约,*博业被黑帮称之为地下银行,太对他们的胃口了),纽约五大家族都有投资,派遣得力的人去“扎寨”是家族发展的重中之重;
3.如果一个*师掌握了两代教父的秘密,风险太大(历史上权臣大多是在新皇登基后产生的),更要命的是汤姆没有“缄默原则”的制约;
4.最后一点是教父担心汤姆成为软肋。
注:缄默原则是指无论多么大的仇,都不会让家族之外的力量介入,比如说找警察告密或做证人。西格尔说:我们只会互相残杀。言下之意就是缄默原则。
汤姆的角色塑造是出色的,给血腥暴力的黑帮电影注入了新的诠释,就如同暴徒身上的西装。
很可惜的是,汤姆被“写死”了,本来《教父3》是有汤姆的,可惜的是汤姆扮演者罗伯特·杜瓦尔(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美南北战争罗伯特·李的后裔)的薪酬只有阿尔·帕西诺的五分之一,片酬之间巨大的差异实在令罗伯特感到倍受侮辱,所以退出《教父3》,也因此汤姆提前去世,导演科波拉透露本来汤姆的戏份十分的重,是柯里昂慈善基金中的重要角色,从《教父3》中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很大的缺陷,柯里昂慈善基金作为两代教父理想的达成,在片中虎头蛇尾的“轻飘飘”。
《教父3》中交代了汤姆的儿子安德鲁,他是汤姆对柯里昂家族忠诚的表示,前往梵蒂冈教会任职。从这个细微线索,深觉得罗伯特·杜瓦尔辞演汤姆未必是片酬的事情了,因为在前两部中导演和原著作者黑了好多行业和人,保不齐是罗伯特·杜瓦尔看了剧本后觉得演不了,找个“片酬”的借口,不得不说,这一招深得教父真髓——“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小说通过汤姆透露出教父的力量——家族的暴力机器、外部的黑帮盟友、某些行业的关系网(比如工会)、参议员等*界资源(这部分力量汤姆无法触及,从教父退位到去世都未完全帮迈克尔接上头,可见其庞大)。
教父告诉汤姆一点:谈判时不要动怒。电影中汤姆与好莱坞巨头沟通过程中的表现比小说里要生动许多。
教父的骄子,好莱坞的明星、万人迷,一出场就烘起了婚礼现场的高潮,曾因为背弃了意大利妻子金妮而不敢面见教父。
安东尼和教父
在事业风光不再,滑向深渊时,教父接住了他,让他再次辉煌。
约翰尼是教父的骄傲,也是所有意大利移民的骄傲,歌唱是意大利移民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凭借这个再加上教父的资源,“风口上的猪”一般的存在,也让移民们对自己的后代充满了期望,柯里昂第三代安东尼也走了这条路,虽然在《教父3》中舞台歌剧有些冗余的观感,但不得不说意大利人的歌唱天赋让人赞叹。
约翰尼在电影中镜头不多,小说中的阐述是很丰富的,抛开故事,联系下黑帮与好莱坞的关系会发现,一大票明星(包括巨星)都是走在深渊之上的人,因为无人出其左右而成为万众焦点,然而他们立足的只是一片薄薄的玻璃。
在关于约翰尼的角色表达上,导演和原著作者是拧成劲地“黑”好莱坞,也许他们是受了不少制片方的气,也许他们展现的就是真相。
原著作者和导演都承认约翰尼是有原型的,即弗兰克·西纳特拉,一位与黑帮千丝万缕的传奇歌星,同时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教父下葬那天,能看出约翰尼是饱含深情的,毕竟作为一位人生导师,任何人都会有发自心底的感情。
小说中叫卡洛·里齐,教父的女婿,背叛者。
卡洛来自内华达州,有西西里血统,正是因为帮助他解决麻烦,教父才捕捉到内达华州*博业合法化的信息。
一个重要的信息
卡洛与康妮的最初矛盾是金钱,于是卡洛发动家暴技能解决了问题,渐渐变本加厉,且有一步登天的幻想,教父安排他去做外围的生意(其实这是教父对他的一个观察),对此他十分的不满,并把这个不满发泄在康妮身上。
桑尼知道妹妹受了委屈,痛殴了一顿卡洛,这事发生在教父被袭击的多事之秋,于是对手捕捉到了这个破绽,当桑尼再次驱车去揍妹夫时被乱枪射杀。
是康妮遇人不淑?是桑尼鲁莽行事?是卡洛贪心不足?
都不是,这就是移民的混乱生活,错综复杂颠三倒四的生存状态,如同一个开动着的废钢破碎机,随时随地都准备吞噬一切,正是这个根源问题导致了黑帮的产生。
康妮的婚礼上,有两个人盯着她装满礼金的手袋,一个是卡洛,一个是保利·加图,两个人都背叛了柯里昂家族,也都死在了车里。
卡洛也是移民的一面,不太好的一面。
卡洛死后,康妮开始了疯狂地猎夫之旅,在不断试错后,最终她发现了最可靠的港湾——家族。
关于迈克尔成为卡洛孩子的教父,这事往往会把焦点定位到迈克尔的残忍上来,其实是迈克尔把孩子与叛徒隔离开来,从而不改变其一家人的身份,这一点上无可指摘,另外这个教子的扮演者在《教父3》时长大了,扮演迈克尔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索菲亚·科波拉,没错,刚刚出生三周的导演女儿,《教父2》中也出现过。
露西是桑尼的情人,在电影中只露过一面,她为桑尼留下了血脉文森佐,其实桑尼与发妻桑德拉生了五个孩子,反而是文森佐接了班,这个扭转有两个原因,第一迈克尔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第二来自于康妮的蛊惑。
教父家的女人们
桑德拉、特丽莎(在一个没有删减的教父剧本中,她是教父的长女,汤姆·黑根的妻子,删减后并没有表现出这层身份,在原著中也不是,那个剧本是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国文艺界知名人士代表团年4月访问我国时所赠)和教母一样,是个传统的意大利女人。
安于她们的生活圈,低调得没有存在感,但这种低调反而成为了家庭的一个纽带,如果说用宫斗戏的视角来看《教父》,还真的是男人控制世界,女人控制男人。
迈克尔和凯
说到控制,就要说凯啦。
凯的全名叫凯·亚当斯,作者做了一个暗示凯的前人是第一批来到美洲大陆的移民,对上号的只能是约翰·亚当斯,美利坚的第一任副总统。
二百年的历史给凯了一种地主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从《教父1》到《教父3》一直贯彻到底,成为她与迈克尔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两人戏外还真相爱了
从凯的身上可以看出意大利移民的封闭性也存在着不得已,如果用文化和传统来解释是说不通的。
凯试图改变迈克尔,本质上是女人控制男人老把戏,可惜的是凯不擅长这个游戏,她没有耐心去等待迈克尔的转变,在西西里岛上迈克尔伪装成司机带她游览时,有那么一刻她动心了,但很快又失去了耐心。
也许,凯需要的并不多,一个爱人,一个小小的家庭,就足够了。
凯,迈克尔,玛丽,安东尼
作者自然是不会考虑宫斗戏元素的,他要体现的是旧移民与新移民的不兼容,如同油和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