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最近回了一次家,我吃了一惊,我居然有张小娴全集,我隐约记得这是我曾经买给初恋女友的书,只是因为后来分手了,书没有送出去,‘积了很多伤痛的青春。‘
青春伤痛文学的历史和定义就不科普了,留给热爱文学的大咖去做这件事情
高中时候的我们都很忙,忙着上课,忙着恋爱,忙着看饶雪漫,郭敬明,安妮宝贝,桐华,七堇年,安意如,九夜茴,八月长安这些人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伤痛文学作家,“青春伤痛”这样的字眼,曾经在90后的世界里风靡许久。
后来,这批90后在过去的“非主流”时代和颓废风中逐渐成长起来,而那些青春时幻想过的生活——虽是平凡女生但身边却有白富美姐妹,毫不费力就能够转角遇到真命天子以及突然被上市公司录取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在现在看来,也是如此荒谬。
青春伤痛文学是很矫情,那似乎是我们那一代人对于爱情的最开始的认识。
青春伤痛文学男性作家可能就郭敬明最出名,而其他的都是女性作家。女性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各种细节的捕捉足够精准且丰富,更懂花季少女的心思。
对这类书的要求:
小说内容必须词藻浮夸,感情色彩一定艳丽。
现在我再看那些修饰的词汇,运用的好了叫细节和细腻,用的不得当就成了啰嗦和累赘。
要说这样太矫情,可是谁的青春不矫情呢?
我们在意兴盎然的时候写下那些波澜的文字,做过的事情,在冷静一段时间后,都会忍不住删掉或者隐藏。就想现在的朋友圈,都下意识的去仅三天可见了。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确实,也够简单,够单蠢
不管成绩好赖,有书就是王道,小说面前人人平等,书品即人品。。
同一系列的小说,你买第一部,我买第二部,然后用剩下来的钱买更多书。
那个时候,衡量“我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你会不会先把书借给我。
要是这样来看的话,青春时普遍的矫情,也许部分源于那丰沛而又稚嫩的感情。
我们如今看来不忍直视的幼稚,正是当时引以为傲的成熟啊。
从为了生活到为了生存,放弃一些波动的情感是我们保留体力的一种方式。我们一边得到,一边失去,很难去指责什么。
那么伤痛何之为伤痛呢?
为虐而虐,比较主流的举个例子:堕胎、车祸、三角恋、失忆、误会、难相见。怎么虐怎么来,告诉你如何将青春演绎成一生。
可除此之外,能带来伤痛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一些群体间存在的暴力;
比如意识到理想在现实面前的破裂;
比如当时很在意却对考试成绩的力不从心;
比如因平凡而在成长中受到的种种忽视。
伤痛的点可大可小。
如果非要写那种激烈的伤痛,除了讲故事揭露以外,要是能引导我们如何走出或者缓解伤痛,我想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管揭人伤疤不管修复医治,莫名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感觉。
尽管如此,它依然有些地方道出了当时的心境。看了太多的撕逼,分手,离别,自觉已经尝尽了这人世间的苦,不会再为谁流泪,但在绝望之中仍旧抱有一种期待:
这世上总有一人披荆斩棘只为遍体鳞伤的我而来。
我现在的颓废和低调都是未来一飞冲天的基础。
可到最后才发现
感情不必非要浓烈,爱人、朋友与你的相遇和分离,大多平平淡淡自然而然。
梦想不一定会实现,就算跨过山河大海,最终也会发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曾经以为叛逆是答案的我们,也都长成了大人。
说起曾经,说着说着就笑了。
笑着当初上课跟好朋友传的纸条上,那个女孩写给我的情话。
笑着自己当时爱给别人当枪手的自己,写字好看又会写情书。
笑着自己做过那么多不切实际的梦,爱过那么多虚幻的人。
笑自己做过的傻事,要是当初能勇敢些多好。
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悔当初不把雕栏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