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十六岁的时候去杭州赴任通判,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路过安徽时,初见淮山,心情大好,于是便赋诗一首,写下了他在船上看山的感受,诗的名字叫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全诗如下: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诗的首联意思是说: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首联给诗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诗的颔联意思是说: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这里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纯用白描,言简意深地将所见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新颖,那么自然。诗人把自己的亲切感受毫不费力地讲给人们听,使人们感到这一切都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诗的颈联意思是说: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二句振笔直书,用粗笔浓涂大抹,一气流转,使人忘记了这中间还有对仗。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说“已见”,说“未转”,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风软”的特色。诗的尾联意思是说: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用“波平风软”四字总束了中间四句描写;用“望不到”三字引出第八句这个抒情的结尾。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东坡尝纵笔自书此诗,且题云:“余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赵翼《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又云:“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不可以声调格律求之也。”这首诗囊括了赵翼所讲的所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