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是一种难得的处世绝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纵观古今,多少英雄才子成败皆由此。
一个人倘若真正弄懂了其中的玄机,不论天南地北,定能造出一番天地。
众所周知,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杀了,可谓是“一朝功成万骨枯”啊。
但有一位幸存者,他不仅功勋卓著,竟然还在屠刀下保全了后半生,那么,这位福大命大的名将又是谁呢?
答案就是,朱元璋老铁兄弟——汤河。
汤和跟朱元璋是一个村儿的,妥妥的老乡,发小老铁。
仅仅是因为跟皇帝私交好,所以就成了幸运者吗?
不不不,朱元璋如果谈私情,就不会大开杀戒了。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虽然汤河比朱元璋大三岁,但小时候的汤和个子比较高,就成了摸鱼、掏鸟窝、搞破坏的总舵主。而朱元璋呢,只是一个小跟班。
后来,凤阳一带大旱,朱元璋一家几乎是满门遭殃,未来的大明皇帝告别了汤和等小伙伴,踏上了当和尚以及要饭的道路。
汤河呢,家里的条件就稍微好那么一丢丢,但是扛了几年,最后也是连一口饭一瓢汤都没有了,于是,就带着一帮人跑去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加入了红巾军的行列。
郭子轩一看,汤河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再加上汤和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在一群二愣子泥腿子的映衬之下,格外地抢眼。
郭子兴满心欢喜,就提拔他当了一个千户,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营长。
当上了千户,有了点小权利和小干劲,汤河就想起了小伙伴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外面要了三年饭,又回到了皇觉寺,汤河就给他写了封信,喊他过来入伙。
虽然在后来的史书上,朱元璋顶着覆灭元朝的人生光环,但是,他并不是天生就有反骨的人。
收到汤和的信,他很犹豫,去呢,掉脑袋的职业。不去呢,饿得慌没饭吃啊,农村青年朱元璋呢,就按照当时流行的办法找算命先生算一卦。
卦象很凶,青年朱元璋吓得一哆嗦,根据卦象大数据推测,他留在寺里不吉利,逃跑也不吉利,也就是说,除了落草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落草是随便就可以落的吗?
那是造反掉脑袋的活儿啊,朱元璋很是摇摆不定。
然而,有时候,梁山是官府逼你上,有时候呢,就是一封信。
和宋江的剧情差不多,有人偷看了汤和写的那封信,就兴冲冲地跑到官府说,此处有反贼!
这下彻底没得选了,与其坐着被人拉去杀头,还不如豁出去干他一票,就这样,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
因为这个缘故,汤河和朱元璋的关系就又多了一层,他成为了朱元璋参加革命的介绍人,外加引路人。
慧眼识人,甘为人后,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智慧。
刚开始,朱元璋只是个新兵蛋子,没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汤和慧眼如炬,他发现,分开讨生活的这几年,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放牛娃了。
当和尚、要饭的历练,让这位兄弟比任何人都更有狠劲,有野心,也更有心机,说白了是个乱世中能干大事的人。
于是,汤河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跟着朱兄弟混!
虽说他年纪要比朱元璋大,官职也比他高。但汤和却对新兵蛋子朱元璋毕恭毕敬,如此一来,汤和就又多了一个身份,朱元璋的第一个部下。
这么一来,画面就很美了,堂堂一个千户天天跟着新兵蛋子,跑前跑后,俯首听耳,唯命是从,周围人都觉得汤和这个脑子是不是抽风啦。
但是很快,吃瓜群众就被打脸了,加入队伍之后不久,朱元璋就大受郭子兴的赏识,还嫁了个养女给他,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了。
再后来,朱元璋屡立战功,地位蹭蹭蹭上升,很快就爬到了汤河之上,终于,汤河的尴尬解除了,从此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朱元璋的部下。
放低姿态,见好就收,是明智之举,亦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汤和打仗很有一套,而且作战非常英勇,一大堆胜仗打下来,汤河有点飘了。
这人一飘呢,就容易犯错。
有一次,汤和向朱元璋请求某一个事情,可能是调拨粮饷之类的问题,但是被朱元璋给拒了,汤河觉得自己被驳了面子,很不高兴,就喝起了闷酒。
俗话说,酒壮怂人胆,两杯黄汤下肚汤和有点管不住自己的嘴了。
明史记载,汤和当时发了句牢骚:“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
意思就是,哈哈,你朱元璋要是不给面子,老子就去找张士诚了。
不知怎么,此话就传到了朱元璋耳里,当时,朱元璋顾及面子,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洪武三年,朱元璋借着北伐成功之际,封赏群臣,大部分人都得到了褒奖,唯独汤和被修理了一顿。
朱元璋表示,汤河作战不利,损兵折将,只配当侯,均不能跟徐达等人并列。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竟然还记得那两句酒后胡话呀。
汤和太了解自己的老兄弟了,朱元璋可不看什么交情,只看对自己是不是忠诚,于是汤河二话不说,立马跪下来磕头认罪。
他这个表态还真的是很及时啊,要不然,只怕朱元璋杀的第一个功臣就是自己最铁的老兄弟了。
对此,朱元璋摆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态度,不过他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几年之后下旨,晋封汤和为信国公,总算是位列公爵之位。
保命的秘诀:机警自律,谨慎做事,小心驶得万年船。
汤和最让后人称道的,也是被议论最多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也不是他巩固海防,而是他如何能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能够活下来,最后还得了个善终。
除了放低姿态,做人低调,汤河还有两个秘诀。
一是警惕,二呢,就是在各位文武功臣里,估计没有谁比他更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
汤和早年间酒后说胡话,得罪过朱元璋,被朱元璋写在了丹书铁券上,这显然不是啥好事。
但正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正是因为有这个前科,所以汤和一开始的处境,就比其他开国功臣要更危险一些,相对来说,汤和就更为警惕一些。
汤和首先是朱元璋说啥是啥,绝不反驳,就算老朱骂他,也是积极认怂。
北伐归来,汤和被朱元璋骂,西征结束之后,汤和又被老朱劈头盖脸痛骂。
汤和的反应呢?
明史写的是“顿首戏”,就是不停地磕头认错,甭管老朱怎么骂,汤和就是一个反应:大哥,我错了。
就冲这个认错态度,朱元璋还能有什么不爽的呢?
汤和估计是把一半以上的脑瓜子,都用在了如何跟朱元璋相处上了。
有时候,皇帝骂你,未必真的是因为你有罪,出发点就是想敲打敲打你。
这个时候啊,如果你硬顶回去,你说得越多,被打击报复的几率就越大。
当权者要的,不过就是你的一个诚惶诚恐的态度,汤和面对问责的时候,他就是主动认怂。
虽说汤河不是战功最卓著的,但在朱元璋眼里,却是最听话的,听话的人还要杀掉,是不是太过分呀。
拿得起,放得下,激流勇退,不贪名利,方得善终。
有的将领带了一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习惯了军队生活,要轮到他解甲归田,简直就是浑身难受。
汤和却早早地跟老朱表示,自己年纪太大了,请解除我的军职吧,让我去养老吧。
这话又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去了,皇帝最怕什么呀,最怕这些老将军们拥兵自重,汤河的这番表态,算是正中他的下怀。
而且汤和表达得非常自然,一点没有矫揉造作、不情不愿的意思。
朱元璋非常高兴,下令给汤和在凤阳,也就是他们的老家,盖豪华府邸,并要求其他功臣都向汤和学习。
那么,汤河是否真的愿意放下权力,回家抱孙子呢?
对于打了一辈子仗的他来说,恐怕也未必,但只要他放下兵权,远离军队,就如同拔了牙齿的老虎,连威胁都没有的人,要除掉他又要干什么呢?
汤和这招可以说是相当的高明了。
钱财乃身外之物,何苦孳孳较量,劳心操握。人生在世,只图个安闲快活,过了一生,就是便宜了。
汤河回乡之后,朱元璋特批他每年来觐见一次,而汤和每次去南京,朱元璋一定会赏赐大量的金银财宝,还专门拉他一起吃饭叙旧。
按理说,汤河会因此攒下大批财富。
但是,他一回到凤阳,便立刻把老朱赏赐的金银,都分给儿时的亲朋好友,当然也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让大家都沾沾光。
当然了,也是拿钱堵住周围人的口,免得人说闲话呀。
平日里,汤河要么自己在家歇着,要么跟小时候的伙伴们喝酒吹牛,喝了酒,就有人问他这个那个的。
比如这些年立过什么功啊,朝廷里有啥新鲜事儿啊,或者他跟朱元璋聊过什么呀?
我们来看看汤河怎么回答。
每当有人问起这些,汤和就会说,哎呀,我年纪都这么大了,哪里还记得啊。
汤和是真的不记得吗?
怎么可能呢,祸从口出的道理,没有谁比他领会得更清楚了。
还有更绝的,为了防止家里人多嘴杂,出去乱说话,汤河把朝廷赏赐的侍女、侍从,还有小妾都花钱打发出去。
他家里就只剩下老伴,以及跟随了许多年的老佣人。
在这份小心谨慎之下,明初四大案没有一个牵连到汤河身上。
虽说有人告发过他,但朱元璋毫不在意,人家早就解甲归田了,何必动他呢。
洪武27年,汤和病重,难以骑马入朝觐见,朱元璋便专门派了一辆豪华马车,把汤和从凤阳接到南京,一直开到皇宫里。
君臣相见,朱元璋拉着汤和的手,说起小时候一起放牛玩耍,还有40多年前汤河吆喝他入伙的事儿,说到动情处,朱元璋甚至开始老泪纵横了。
因为这个时候,当年跟老朱打天下的功臣们要么老死,要么被杀,只剩下了汤和一人。
而眼见汤河也是时日无多,老朱就算是石头心肠,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感。
洪武28年,汤和在凤阳病逝,享年70岁,追封东瓯王。
纵观汤河的一生,波澜壮阔的杀伐征战自然是他的人生巅峰,睿智低调的明哲保身则更为世人称道。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一个“低”字,却演绎出了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