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西安交大副校长到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低 [复制链接]

1#

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既是前沿科学研究的阵地,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学府,其综合实力,尤其是在理工科方面的实力,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

同济大学要如何承担起顶尖人才培养和进*科技前沿的使命?或许,作为一位在学术和教学管理上都有突出才能的校长,郑庆华更有发言权。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

年2月,同济迎来了新一任校长——国内著名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家郑庆华。这位在西安交大从事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近0年的一流学者,在学术、教研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不仅载誉等身,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郑庆华的加入,将如何为同济大学注入新的血液,朝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呢?

同济大学

从西交学生,到学校副校长

年,郑庆华出生在绍兴嵊县一个小村庄的普通家庭里,他自幼喜欢看书,尤其对科学技术类的书籍有着极大的兴趣,也曾梦想着长大以后投身科学。高考的时候,成绩优异的郑庆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踏上了离家千万里的三秦大地。

西交作为国内著名大学,学术氛围浓郁,学术大师云集。这里有太多的机会和空间,顶尖的实验室,睿智的导师,为学子们打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在这里,郑庆华沉浸在软件专业学习中,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图书馆、实验室使他最常去的地方,攀登科技高峰,在他看来,只有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才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西安交通大学

就这样,郑庆华在西交接连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并留校任教,成为西交计算机系的一名教师。年,28岁的郑庆华博士毕业,由于专业水平突出,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肯定,四年内接连被提拔为副教授、教授。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郑庆华一直紧跟计算机科技最前沿,学习最新研究成果。他先是前往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来又到香港大学担任访问教授,接触到许多大数据、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学成归来之后,郑庆华回到母校西交,继续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西交三十年,郑庆华从一名学生成为教师,在被委任为同济大学的校长之前,他已经担任西交的副校长多年。他把自己的大好年华奉献给母校和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耀眼的荣光,闪耀在西北的大地上。

郑庆华在西安交大

从一流科学家,到国家级名师

西交教会了他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也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细致严谨,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这些品质成为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郑庆华沉浸在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里,去窥探科技前沿的秘密。长期以来,他一直专注于计算机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甚至长期坐惯了“冷板凳”,也从不停下追逐的脚步。三十年如一日,他才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终成国内大数据知识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从业多年来,郑庆华主导的国家级研究项目超过4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86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的,战略级的项目,其中很多是教育监管大数据、税务大数据等响应国家建设需要而推动的项目。

郑庆华主导研制了天地网远程教育系统SkyClass、移动学习系统、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不良网络内容侦测与识别系统、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等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具有极大的原创性、实用性,在教育、税务等重大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郑庆华

这些重大的研究成果,成就了他在大数据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科研领域的为,也为他斩获了诸多大奖,其中就包括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样的重量级大奖,以及0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行业大奖。

郑庆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大数据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曾获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年,郑庆华主导完成的“首创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打造采评督帮‘四精模式’新课堂”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西交在课堂教学质量与管理的效率,斩获了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年,郑庆华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虽然还未正式成为院士,但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在今年两院院士的增选中,郑庆华极有可能当选。

郑庆华在教学中

从学术带头人,到名校掌门人

之所以能够在科研和教学上都取得很高建树,是因为郑庆华长期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的一线,能够将自身的研究与教学需要、国家建设的需要相结合,用自身所学、所长去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他在学术上和教学管理上的突出才能,年2月,郑庆华调任上海,出任同济大学这所名校的掌门人。这些年来,同济大学发展迅速,除了传统工科依然优势明显之外,综合实力也是日益增强。能够执掌同济,对于郑庆华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

在郑庆华看来,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范式、大数据思维,对基础学科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深知一个人要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是需要长期的付出和坚持的,而当前的环境中,人们习惯了追求速度、效率,想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目标最大化。这是很不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的。

郑庆华在同济出席活动

成为同济大学校长之后,郑庆华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

首先,郑庆华立志要为人才培养营造好的生态。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大学校长,不仅要有识别“千里马”的慧眼,为“偏才怪才”创造平台。在郑庆华的带领下,同济大学正在通过*策激励和制度创新形成磁吸效应,改善育人生态环境,吸引高层次的基础学科人才前来。

在学科建设上,则要继续发挥同济大学在工科、医科等方面的优势,并重点发展基础学科。郑庆华将对接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重点布局若干基础研究领域,抢占原始创新制高点。

希望在郑庆华的带领下,同济大学能够有一个更加出彩的未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