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王承书留美博士毅然归国,隐姓埋名三十载,
TUhjnbcbe - 2025/3/1 18:52:00

钱三强:“你愿意隐姓埋名,去搞气体扩散吗?”王承书:“我愿意。”

她隐姓埋名三十载,在“消失的那段岁月里”,有时甚至家人都找不到她。

她的名字不像邓稼先、钱学森那样家喻户晓,甚至被人忽略、遗忘了,可能只是因为她的名字没有在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单里。

但她对国家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这位看似很“任性”的人,却是轰动整个物理学界“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创建人,亦是参与研制我国原子弹装料铀—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

她就是放弃在美优越条件毅然归国、为了原子弹研究三次“重启”自己的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王承书。

谨以此文缅怀王承书教授辉煌又低调的一生。

年6月26日,王承书出于上海一个生活富裕的书香门第。其父依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老二的女儿起名承书。王父的第四个女儿出生后,父亲想给女儿取名“转”,意思是想要转一个儿子。结果老二承书带头不答应、进行抗议。父亲拗不她过,最后还是按照之前定的顺序取名。后来王父开玩笑说,“你可真是个反派投胎啊!”,不久后王家即迁居北京。

王承书自小体弱多病,药不离身。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都是升学的紧要关口,她却因病休学了。命运待她就是如此的不公。家人和朋友都劝她,把病养好,明年再考也可以。但是小承书生性要强、渴望扼住命运的咽喉,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再加上她天资聪颖,最终和同班同学一起参加了升学考试,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从贝满女中毕业,她报考的大学与选择的专业却让亲戚朋友甚至是同学都大吃一惊——燕京大学物理系。

有人对她的决定充满疑惑,不知她为什么要报考物理系。

别说是他们,哪怕是一百年后的我们,对于王承书的决定也是不甚理解。在那个年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上学接受教育,所以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的王承书是幸运的,有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一个年轻姑娘,为何偏偏要选物理学这么难的学科呢?

王承书却说:“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王承书的话使大家深深折服,都称赞她胸有大志。

最终王承书成功考入燕京大学,在她那个班上,她是唯一的一名女生。那时一般人都认为理科不是女孩擅长的,其实到现在也是如此。

可是在许多次数学竞赛中,王承书都拿了第一名。燕京大学的学生肯定都是各地的尖子生,但是由于学习上的竞争相当激烈,经过逐年淘汰后,在毕业的时候,这个班仅毕业了4名学生。而王承书就是那4名同学之一,她因此也被授予“金钥匙奖”。

王承书用的经历证明了女子和男子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能做得比男子更好,打破了世人对女孩学不好理科的偏见。

年,王承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在20世纪30年代的燕京大学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有一位年轻助教,学问好、人品好,可惜没有一位红粉知己。虽然这时的“才子”们早已不去追求“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了,可是有一位事业上的同行,生活上的伴侣,毕竟是人生的另一半,那还是很好的。

燕京大学有一位女学生,天资聪颖、人品超群、学业精进,可惜只因终日在学海里遨游,在书山里攀援,多的是学识,少的是言辞,再加上禀赋高洁,不爱在人前显露才华,因此身边也就缺少一位“护花使者”。用今天的话就是置身于理科世界的一位冰山美人,一群汉子面对这样的御姐,也只敢远观不能亵玩焉。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月老的红线把这两个人绑在了一起。

有一次,女学生在年轻助教的指导下做实验,不想正做到专心处,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让她受到了惊吓,慌乱中竟一把抓住了年轻助教的臂膀……

仿佛丘比特射中了两人的心,没有卿卿我我的语言传递,只是以这个小小的突发事件为契机,两人终成连理。

有人称誉他们是“天作之合”,也有人说他们是“不谋而合”,更有人猜测他们是“蓄意合谋”。不管怎样,他们谱唱了一首“爱之歌”,所有的语言对他们的描述都显得苍白且无力。

那位年轻的助教就是张文裕,而这位女学生就是咱们今天要讲述的王承书。

年两人由校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王承书和当时的许多女性不一样,婚后的幸福生活并没有能消磨她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增进自己的学识。

婚后不久,王承书得知在美国有位老太太留下了一笔遗产,专为亚洲妇女去美国留学提供资助。条件要求必须是未婚妇女,当时的王承书已经完婚,得知这一规定的她很不服气。王承书坚定地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是靠已婚与未婚来裁定。”经过数次申请,王承书最终被破格录取,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位已婚妇女。

其实王承书一辈子都在和不平等、不可能做斗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多了不起,而是拼搏进取、为自己永不设限,对自己是这样,为国家更是如此。

在去美国的船上同行人开玩笑问道:“王承书,张先生又不是养不起你,你还去美国干嘛?”王承书听后生气地说:“我为什么要他养啊,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念书、工作呢?”

王先生就是这么独立又自强。

到了美国后,王承书选择的是理论物理专业。段存华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了王承书选择研究理论物理的原因,王承书到美国学习之际就已经想好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并且她也料到国内发展水平和设施建设肯定落后,所以会更加需要理论物理。

这就是王承书选择理论物理的原因。学成之后回国建设是王承书早已树立的志向从未改变,尽管国内苦难重重、基础设施落后,也不能动摇她的拳拳爱国之心。

没过多久,张文裕也赴美深造,但两人不在同一个城市。因学业、工作繁忙,王承书直到39岁才生孩子,高龄产妇这对一位母亲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王承书为了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太多,有幸丈夫张文裕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的爱情令人艳羡。

王承书在美国的十分艰苦,遭遇过歧视,面临过拮据,却从未弯下过脊梁。

博士论文答辩时,王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导师认为不对,连说三次“No”。王先生对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有信心,也镇定地回答了三次“Yes”,接着做了详细的阐述,最终获得导师的赞同。年,王承书在密歇根大学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做了两年博士后成为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员。

王承书还曾两度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在那里,王承书和她的导师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乌伦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理论物理学方面的权威。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年王承书和乌伦贝克一起发现了一部力学经典著作中的重要错误。年,王承书和导师一起提出了被人们称为“WCU”的方程,即“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王承书取得的这些重大成就没有被公布。直到年,乌伦贝克写文章高度赞扬了王承书这一期间的工作,人们才逐渐了解到这位硕果累累的中国女科学家。

王承书虽然在外求学,但心系中国,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承书留美博士毅然归国,隐姓埋名三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