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高密,如果你问当地人在哪里工作,你一定会或多或少听到豪迈这个词。
这家拥有2万多名员工、4个现代化园区、总资产超亿元的企业,在高密乃至整个潍坊地区都很有名气。
另一方面,豪迈的做事风格略显“另类”。几乎不主动宣传自己,也很少接受外界媒体平台的访问。它被业内专家列为中国最低调的公司集团。
豪迈是典型的“隐形冠*”企业。是轮胎模具行业的世界冠*,还包括气门芯、风电传动部件、海底采油设备等多项世界冠*,也是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示范企业。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家行业龙头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负债九六万,员工只有34人的小厂。在一个破产的维修车间,靠零星加工生存。
创业27年,豪迈上演教科书式的逆袭。
上个月,拜访了山东豪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功云与我们分享了豪迈20年来的成长历程。从企业宗旨到经营理念,通俗易懂的分享,张功云诠释了豪迈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
负债经营,冒险生存
他干事创业只为一句话
本文根据东丈的讲话整理而成,细读之后你会发现,英雄主义真的是“英雄主义”。
没有过多的光环和离奇的情节,张公运这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大学之前没见过火车”。
从小在外地长大的张公运,没有讲过太多的“漂亮话”,但仔细观察,他有点“土气”,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粗鄙,让他对企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年,张公运考入山东工学院(现并入山东大学),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专业。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去了乌鲁木齐分公司,工作五年后回到家乡高密。年初,他和三个合伙人买下了当地一个破产的维修车间,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负债经营,冒险求生,这是张功云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
当时维修车间价值万,但负债率高达96%。为了买下厂房,几个合伙人前前后后凑了4万块钱。经过与银行协商,90多万企业剩余债务全部转为个人债务,最后得以成功购买。
企业没有主打产品。据豪迈员工介绍,那时候只要是跟铁打交道的,那些年,张功云就带领大家给别人做模具,造车床,焊铁门。老一辈的豪迈员工还记得,张功云有一辆“洪都”摩托车,是厂里唯一的机动车。但最初的产品开发尝试大多不成功,工厂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炒锅炒翻了,榨油机榨干了,鞋模老师也蹿了。”
张恭运把创业之初的经历总结为卑微,或许是受此影响,他毫不掩饰自己创业的初衷:
“说实话,豪迈创建的初衷,真的没有多么高的境界。我们不是为了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税收,就业。这些可能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讨论。
豪迈的创立只是为了让我们的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我们最初的目的:让公司成为我和我的合作伙伴创业的理想平台。"
什么是干事创业的理想平台?张功云的解释还是很直白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我们尽力比别人好。”
张恭运说,对于企业的解释,他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什么是企业?是一群试图通过冒险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这就是企业。”
为什么要做企业?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成功人士都倾向于稍微美化一下创业的初衷,比如创造价值,享受过程,追求梦想等等。成功之后,他们还能直面自己的内心,说出最真实的想法,这是对一个人人品的考验。
显然,出身农家的张恭运,一直保留着内心深处的单纯和率真。
一个细节是,直到今天,张恭运仍然没有自己的司机、秘书和独立的办公室。他穿着一套蓝色工装常年穿梭于各个车间。如果外部访客想找他,只需联系厂门口的保安,保安可以直接打电话给他。
一路狂奔的两大“法宝”:创新与诚信
在谈到众多“世界冠*”的成就时,张恭运将豪迈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总结为:一是创新,二是诚信。
1.“改善就是创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
与其创业初衷相似,张恭运并不认为创新是这么高大上的一个词。
“有人说,创新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对于豪迈来说,创新是为了生存,发展,竞争,更好的活下来。”
基于此,张恭运在豪迈提出了一个概念:——改善就是创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指的是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哪怕优化一个环节,提高一个部件的性能,也算是创新。
在张恭运看来,创新是没有门槛的。今天的改革,明天的改革,月复一月的改革,年复一年的改革,最终都会产生质变。所谓创新,就是这些小改进积累的结果。
此外,创新不仅限于技术领域。在豪迈,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变得合理是创新,减少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是创新,把不堪入目的设计变得美观也是创新。
比如模具钳工对自己坐的凳子不满意,用边角料给钳工做了个可翻转的凳子,获得了0元创新奖;在电动车厂经销矿泉水的老人在车上安装了“磁铁扫帚”,避免被铁屑刺伤,还获得了创新奖元。
可以理解,张恭运在做的是让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实现能力范围内的创新,也就是从小处着手改进,让创新人人可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创新的氛围真正落地,豪迈不设绩效考核。在张恭运看来,如果把创新作为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指标,企业很容易产生弄虚作假之风。
“原来是三脚凳,他创新做了四脚凳。还有人看见了,做了个五腿凳,六条腿。这能叫创新吗?这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创新。”
2.“烧鸡事件”奠定诚信基石
在豪迈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烤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这个“烤鸡事件”也成为豪迈诚信文化建设的基石。
事情发生在豪迈成立不到半年的时候。有一次,张恭运派一个员工去买烧鸡,招待即将来访的客户。员工买了一只烧鸡14元,回来后报账17元。事发后,张恭运坚决辞退了该员工。
有人劝他,企业一起步,只要3块钱,不值得打这么大的仗。
张恭运回答:“他14块钱多付了3块钱。如果他负责10万,万呢?三块钱虽然不多,但是意味着欺骗,偷窃,背叛!就做人的本性而言,没有和这种人合伙的余地!”
此后,“烤鸡事件”还被改编成打油诗,挂在文化墙上:
“主管待客我买鸡,多报三元笑眯眯,事发被炒悔有余,公司伙伴不可欺。”
对人品的极为重视,是张张恭运非常鲜明的特点。在他眼里,创新中的失败是可以容忍的,工作中的失误也要具体分析。但是,诚信是员工感到快乐、轻松、高效的前提,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他认为和不诚实的人一起工作会给自己带来耻辱。“在别人陷害你,愚弄你,欺骗你,欺骗你的时候,睡不着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多年的诚信建设确实让豪迈受益匪浅。比如豪迈不提倡义务劳动,员工的差旅费、加班费、电话费、私车水电费都可以自主申报报销。另外,办公室、车间的器材箱不上锁,不设立所谓的“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纪律检查制度,节省了大量的管理和用工成本。
对此,张恭运笑称:“豪迈的年轻小伙总是深得丈母娘的喜欢,第一,他不傻不笨,第二,他为人实在讲诚信,公司已经给他们做过一次‘*审’了。”
对于发奖,
老板要多向幼儿园阿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句名言:“被惩罚的人不会降低做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最多是学会如何逃避惩罚。”
研究结果表明,反复强调惩罚通常是一种极其愚蠢的管理策略,不仅难以取得效果,还会使员工行为无序,不服从命令,而相应的正向激励则会使人向理想的方向转变。
张恭运深谙此道,“买电脑赏秦风”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年,基层员工王秦丰边干边学,成功设计出“防烧结电路”,解决了长期困扰电火花机床的难题。公司认为“在关键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奖励王秦丰元的电脑,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工资,也是整个豪迈集团的第一台电脑。
当然,英雄奖励制度并不仅仅以奖品的价值来衡量,张恭运的想法是让获奖者开心。
近年来,豪迈设立的奖项可谓“五花八门”,有餐券、旅游奖、一盒水果等。张功云认为,奖品无论大小,重要的是让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让员工知道公司能看到自己的贡献。
这让我想起了福克斯波罗著名的“金香蕉”奖的故事:
FoxPolo是一家专门生产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美国公司,在创业初期也处于新技术探索阶段。
一天晚上,一名研究人员带着一个成功的产品原型赶到总裁办公室。总统对这个杰出的解决方案感到惊讶,并考虑如何奖励它。
他弯下腰,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摸来摸去,终于找到了什么。他弯下腰,把它交给了研发专家说;“伙计,给你!”他手里拿着一根香蕉,这是他当时唯一能找到的奖励,这使得研发人员深受感动。
此后,福克斯波罗便设立了“金香蕉”奖,将一枚纯金香蕉形状的胸针授予攻克技术难题的专家,而这枚小小的胸针后来成为公司研发成果的最高奖项。
其实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考验的无非是对人性的把握和理解。张功云说,老板在这方面应该多向幼儿园阿姨学习。
“在幼儿园,如果有阿姨在孩子手上放一朵小红花,回家就不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赚来的,所以他回家后为他发更多的帖子并不罕见,因为他并没有为此而努力。”
利益、事业、文化打造豪迈“三体”
与刘慈欣的《三体》不同,豪迈的“三体”不是一个科幻故事,而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即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这三大共同体,堪称豪迈高速成长的“秘密武器”。
1.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比较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赚钱大家分。
对基层员工而言,最主要的分配途径就是工资的逐年上涨,基于此,近十年来,豪迈每年都会设置一个年度薪资上涨计划,基本保持着每年12%~20%的增幅。自年至今,公司两轮“工资翻番”计划均已实现。公司又在年提出新一轮“6年工资倍增”计划。
核心骨干员工则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年,豪迈进行了股权机制改革,持续吸纳骨干员工入股,为优秀、合格股东按比例配股。
这意味着,只要一个员工足够优秀,符合股东评价标准,无论他是什么岗位、什么学历、什么年龄,都有成为公司股东的机会,目前,豪迈集团持股员工人数已达余人。
另一方面,豪迈极为重视企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先后建设了3处住宅小区,创办了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1所职校还建了2个俱乐部和1所医院,为的就是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考虑到独生子女和退休员工,目前还在筹备养老院的建设。
从长效激励到人文关怀,豪迈通过利益共同体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深深链接在了一起,建立了一座牢不可破的“人心长城”。
2.事业共同体
事业共同体指的是要让所有员工都能在企业里找到成就感,事业不只是老板的事业,也是全体员工的事业,这方面,张恭运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能否给予员工尊严和快乐上。
“不要以为别人给六千,你给七八千乃至一万就可以对底下的人颐指气使,就可以随便骂啊、训啊,觉得他为了钱舍不得辞职,我觉得这样的人是不善良的。”
张恭运对管理层的要求是,员工工资既要略高于同行,还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友善,他有着三点较为独特的理念:
第一,员工的热情是企业最好的风水。每个人都有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能,只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平民会变英雄,外行会变专家。
第二,优秀的员工一定要靠自己来培养。千万别瞧不起自己的员工,总觉得别人家的媳妇好,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第三,激发员工的智慧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生意。企业要形成“为解决问题而工作,因问题解决而快乐”的氛围,如果员工爱上这份工作,他在业余时间里也会不断地琢磨改善和创新,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划算的。
3.精神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是指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在张恭运看来,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矛盾的根源,他用“小偷、骗子和强盗”三种角色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小偷崇尚的是技术,要让被偷的人发现不了,否则就成抢了,那是强盗干的活,一旦被人发现了还要跑得快,实在跑不了了还要抗揍,这是小偷的基本功。
强盗崇尚的是武力,是那股不要命的狠劲儿,像林冲上梁山之前还要立个投名状,讲究侠肝义胆,有时候还会举起劫富济贫的大旗。
骗子崇尚的则是智慧,他觉得小偷是鸡鸣狗盗之徒,强盗大多有勇无谋,而自己是靠脑袋赚钱的,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把钱装进自己的兜里。
这三个人如果合资成立了一家集团公司,赚钱一定是个麻烦事,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太大了,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内部先打起来了。
这其实就是公司里常出现的问题,一个产品赚钱了,搞研发的说钱都是我们赚的,我们的技术很关键;搞销售的说都是我们卖出去的,粮食都是我们打的;搞生产的听完更是怒了,你们就是画画图纸动动嘴皮子,活都是我们干的。
大家想想,如果一家公司里不同岗位的员工互相争功甚至彼此瞧不起,这个企业还会好吗?价值观的统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张恭运认为,“价值观的统一和游戏规则的制定”一定是管理者必须要下功夫做好的两项工作。
要通过价值观的统一实现利出一孔,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让价值观落地和固化,当然,这个游戏规则一定是符合人性且便于执行的,如其所言:
“制定游戏规则是一个需要高智慧的活,必须好操作、低成本可能还需要一点趣味性,搞得太复杂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有人说,管理一个企业,无非是做好三件事:管理人心、管理人性、平衡人情。不难发现,豪迈的很多理念和措施,其实就是这三件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经营人心。俗话说“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胜”,要建立一个心连心、泰山压顶的团队,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员工的心能稳定。
可以看出,为了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豪迈在员工关怀上下足了功夫,不仅解决了孩子的教育和住房问题,还考虑到了退休员工和员工父母,准备建养老院。
帮助员工承担“教育、医疗、住房”的压力。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至少不会受到太多杂念的干扰。
其次,是管理人性。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喜欢表扬,讨厌批评。张公运对这一点的理解是深刻的。
从电脑到水果,豪迈式的奖励其实是在激发员工好的一面,也就是改进创新的热情,远比冷冰冰的考核指标有效。
当然,没有规则就不可能实现方圆。对于人性中的恶,马浩坚守诚实的红线,一旦触碰,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第三,平衡人情,也就是说管理者要学会知人善任,人岗匹配,相信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
坚持从内部选拔人才,相信给别人信心就是给自己机会。显然,张公运一直在做着平衡人情的工作,这与“适合就是人才,有用就是人才”的英雄人才观如出一辙。
说到底,经营企业其实就是一项经营人的工作,离不开对人心和人性的把握。在这一点上,豪迈的逻辑值得企业界学习和思考。
-End-
本文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作者:方昆。注:本图文系网络转载,文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观机械立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